工業革命以來,農業被強行推向落后時代,使人們產生了"傳統"和"老式"的形象,但事實并不是,大數據和物聯網的"新農業"概念存在著農業發展的跳躍式機遇,智慧農業物聯網已成為扭轉農業市場的殺手技術。
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,糧食產量連續12次增長,蔬菜、水果、肉類、雞蛋、水產品人均份額也居世界前列,但成本并不低。
第一,化肥和農藥的濫用,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土壤肥力的過度消耗,導致生態環境惡化,食品安全問題;
第二,粗放經營,導致農業競爭力不強,農業生產出現"三量增長"現象,進口增加和庫存增加,低端農產品滯銷。要解決這些問題,必須以智能設備、物聯網、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主要手段,大力發展智慧農業。
智慧農業通過生產領域的智能化、管理領域的差異和服務領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務,促進農業產業鏈的轉型和升級,實現農業精細化、高效、綠色,保障農產品安全,提高農業競爭力,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,因此,智慧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,必須從培育社會共識、突破關鍵技術、做好規劃領導工作等方面促進智能農業的發展。
當前,我國農業發展模式不僅具有統一領導、上下聯動、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優勢,而且具有以家庭承包為核心的政策體系、土地結構和"分業"的優勢,以及龍頭企業、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大農戶等生產經營形式的組織優勢,這些都有利于我們不斷地改變生產經營方式,實現"三農"化。優化供給,提高質量,提高效率,增加農民收入,為實現"三農"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要繼續探索"組織+機械化+專業化+新的生產經營主體"可以復制新的生產經營模式,優化布局組合,完善產前投入、產中服務、產后銷售等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,不斷完善適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管理體制,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。
作為新的業務類型,我們需要規劃指導和資源聚合。智能農業的發展必須經歷一個培育、發展和成熟的過程。因此,要科學規劃,根據中國國情制定智能農業發展規劃和地方配套措施,描述智能農業發展的總體框架,制定目標和路線圖,打破我國多年發展智能農業所形成的資源孤島和信息孤島的局面。將農業生產單位、物聯網、系統集成企業、經營者、科研院所等相關人才、知識、科技等優勢資源進行交換,形成一個高度流動的資源庫,形成區域智慧農業乃至國家智能農業發展的一盤棋局面。
聯系人:張爾斌
手 機:18150812116
郵 箱:247027922@qq.com
公 司:福建必聯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
地 址: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金山科技孵化器10號樓5層福建必聯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